国普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普头条

【强国看农业】昔日“盐碱白” 今日“麦面香”

来源:央广网 作者: 时间:2023/10/20 9:08:39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藏粮于技”正成为现实。为展现广袤大地农业现代化奔涌的新气象、新探索,更好地促进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央广网特别推出“强国看农业”系列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研基地,带您一起领略大美中国的农业新“丰”景。

这些天,正是收获的金秋时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刘忠宽博士来沧州黄骅的时候更多了,在他牵挂着的5万亩盐碱地里,不见“盐碱白”,满地“绿油油”,苜蓿、玉米两种作物长势喜人,随风摇曳。

航拍黄骅市改良后的盐碱地(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河北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盐碱地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副局长张忠合介绍说,黄骅市现有耕地面积141.34万亩,其中,盐碱耕地117万亩。

今年54岁的刘忠宽从2008年来到黄骅参与盐碱地综合治理,一扎根就是十多年。在位于黄骅市羊三木乡的纳茉农场,他从唯一一小块尚未治理的盐碱地里拿起一块发白的土块,介绍说:“我刚来时候,这片农场1万多亩地都是这样的盐碱土,含盐量大于千分之三,这样的土壤种什么庄稼,产量也是非常低的。”

未经过综合治理的盐碱地(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现如今,在刘忠宽团队的“5+1”苜蓿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这里已经变了模样。“对于重度盐碱地,第一年采取深松、平整土地,种植翻压强耐盐碱绿肥作物田菁,同时施用生物有机肥;对于中度盐碱地,第一年采取深松、平整土地,然后利用抗盐保苗播种技术直接种植耐盐碱品种的苜蓿。紫花苜蓿播种一次,雨养旱作,一年可以收割4至5茬,收获四五年之后,土壤的含盐量更低了,土地肥力升高了,就可以轮种玉米、旱碱麦。一到两年之后,土地含盐量又升高了,肥力下去了,我们再轮种苜蓿。”刘忠宽说,在6至7年轮作周期内,亩均纯收入可超千元,与传统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单产提高40%到50%。这个模式也成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河北省“藏粮于地”“绿色发展”农业主推绿色模式。

2023年5月份,刘忠宽团队的另一个试验示范基地林江农场与京津冀沪渝苏六省市农科院,共建了“京津冀沪渝苏农科院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博士工作站”,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专家朋友圈”越来越大,“科研力”也越来越强。

就在刘忠宽照看着盐碱地上的苜蓿和玉米准备收获的时候,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张卫军正忙着准备今年冬季即将播种的旱碱麦良种“捷麦19”。仓库里整齐码放的一袋袋良种,已经经过严格筛选,即将销往河北、天津、山东、新疆等旱碱麦种植区,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

科研人员在进行盐碱麦良种培育工作(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张卫军从2009年开始参与旱碱麦良种研发,十多年的研发工作,让他“比农民还像农民”。尤其到了麦子出穗时节,生长速度快,几乎一天一个样。张卫军和团队基本都是“泡”在育种田里,在穗行中间观察、摸索、记录,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这些麦子。

“研发良种的工作是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就感。”张卫军说,想到眼前的旱碱麦种子即将被农民播种进地里,又能期待来年的丰收,就觉得自己这个工作很值。

工作人员正在加工制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在张卫军眼里,黄骅旱碱麦籽粒饱满,光泽透明,是上好的种子。而在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制作人黄丽颖看来,“旱碱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磨成面粉后,蒸出的馒头、面花等食品,麦香浓郁、软绵劲道、口感舒适。”

目前,黄骅共有各类“面花”生产企业、商户100余家,年产值2000余万元。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京津冀以及全国大型商超、酒店。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栾永胜  王岩

记者:王岩  王伟倩

视频:王伟倩

编辑:诸葛旭峰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普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010-53351827,邮箱jizhehxy1975@163.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凡本栏目注明“来源:国普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栏目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栏目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普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栏目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